寳蓮襌寺簡史

寶蓮禪寺最初名為大茅蓬。1906年,大悅、頓修及悅明三位法師由江蘇省來到大嶼山建立道場。自此,十方雲水僧聞風而至,香港的禪門漸見規範,至1924年正名為寶蓮禪寺。紀修和尚出任第一代住持,迄今百多年,凈因大和尚為現今第八代住持。

當時,在國內鎮江金山江天寺參學的大悅、頓修、悅明三位襌師輾轉遊歷至大嶼山,喜見高山之上有一大片平原(後人把這幅平原名爲昻平),雖然長滿荊棘荒草,人跡罕見,卻清幽寧靜,認為是修行辦道的理想地點。三位襌師披荊斬棘,合力建小石室;後來,出家僧衆嚮往這處清幽的道場,聞風而至,遂蓋搭大茅蓬,自耕自食,用功修道,故初期命名爲「大茅蓬」。香港襌門十方叢林的規範從此創立。

一九二四年

1924年,紀修襌師,廣東省四邑人,從鎮江金山江天寺遊化到大嶼山,在寺内僧衆懇請下,出任第一代住持,並把大茅蓬改名爲寶蓮襌寺。後人稱大悅、頓修及悅明三位襌師爲開山功行大德。

一九二五年

1925年,寶蓮襌寺首次舉行秋期傳戒。當時,同住大衆共有數十人。

一九二八年

1928年,興建佛殿「大圓滿覺」和左面的「金剛窟」,初期用作參襌靜坐之所;右邊用作客堂及庫房。興建佛殿時,山中各小靜室出家二衆齊心合力鋪設階磚,爲十方叢林各盡一分力量。

一九三零年

1930年,秋期傳戒圓滿後,住持紀修大和尙退居,同住大衆共同推舉筏可大和尚爲第二代住持。筏可大和尚任内先後興建韋馱殿、地藏殿、祖堂、方丈室、五觀堂、法華塔、華嚴塔、羅漢塔及般若堂(新襌堂)。

筏可大和尚
般若堂
法華塔
華嚴塔
一九五二年

1952年,筏可大和尚決意退居,在「如是室」清修。增秀法師被寶蓮禪寺僧衆推舉為第三任住持。

六十年代

60年代,筏可大和尚動議把寶蓮襌寺的管理架構(佛教舊有制度),改組爲董事制,寺内一切事務均以董事意見爲依歸。董事會成立後,筏可和尚爲首任主席。

一九六三年

1963年,由於上山參拜的信衆日漸增多,舊有佛殿(大圓滿覺)不敷應用,遂開始籌建大雄寶殿,樓高二層,大殿下層爲觀音殿和羅漢堂。

一九七二年

1972年,筏可大和尚圓寂後,董事會公選慧命法師爲第四代住持,任内興建退居寮。

一九七六年

1976年,籌建天壇大佛和筏可療養院。

一九七九年

1979年,源慧法師、智慧法師率領香港佛教僧團一行20人回內地訪問,受到「中國佛教協會」會長趙樸初等人的熱烈歡迎。此行對中港兩地宗教正式建立聯系有重要的意義。「中國佛教協會」送贈大藏經珍本《龍藏》一部,共7173卷給「寶蓮禪寺」。《龍藏》為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的版本,是清朝最後雕刻製造的大藏經,極為珍貴。

一九八一年

1981年,天壇大佛第一期工程開始動工。

一九八二年

1982年,「寶蓮禪寺迎請大藏經代表團」到北京,迎請《龍藏》,趙樸初會長主持贈經儀式。10月,「中國佛教協會」派出以副會長巨贊法師率領的《龍藏》護送團,護送《龍藏》抵達香港。寶蓮禪寺與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行了盛大的迎接大藏經儀式,並同時舉辦了《龍藏》公開展覽。

一九八三年

董事會推選聖一大和尚爲第五代住持。

一九九零年

1990年,聖一大和尚退居後,董事會推選初慧大和尚爲第六代住持。

一九九二年

1992年10月,初慧大和尚及董事會諸法師組成「迎請佛陀舍利團」,赴斯里蘭卡迎請舍利,由「香港佛教聯合會」會長覺光法師敬領兩顆佛陀真身舍利。

一九九三年

1993年12月,天壇大佛建造完成,舉行開光慶典。寶蓮禪寺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寺院。

一九九四年

1994年6月,寶蓮禪寺組織考察團前赴廣東省新興縣考察,捐建第一所希望學校。經寶蓮禪寺捐建的希望學校目前已逾300間。

二零零零年

2000年開始籌建萬佛寶殿,將寶蓮禪寺完善為集宗教、佛教文化、園林景觀、雕塑藝術、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佛教聖地。萬佛寶殿預計在2013年落成。

二零零五年

智慧大和尚自2005年出任寳蓮襌寺第七任住持。

二零一四年

2014年10月31日萬佛寶殿正式落成,舉行隆重開幕慶典及佛教三大語系開光儀式。

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,寶蓮禪寺與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、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、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「趙樸初思想研討會」,廣邀國內及本港高僧大德、專家學者參與。

二零一五年

11月首次舉辦「佛你跑」越野賽跑比賽。

2015年11月15日,凈因大和尚出任寶蓮禪寺第八任住持。

二零二零年

6月2日,天壇大佛維修工程啟動。

二零二一年

2021年8月,天壇大佛維修工程第一階段竣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