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經中智慧之道《不執》

4

本文由心慧法師撰寫, 發表於 2010年12月10日

很多人誤解以為佛教所講“不執著”,就是採取無所謂、渾噩、放任的人生態度。其實“不執”是指,不為過往的認識,所局限而能如實地觀察事物。

《心經》中般若如何應用?般若是最高的智慧,由般若最高的智慧,才能親證宇宙人生根本真理。真理的條件:1.本來如此;2.必然如此;3.普遍如此;

我們可以在日常見聞的事物中去了解,一切事物的存在,都不過是不同之原因條件的假合,凡是假合成的東西,它底本身一定是遷動變化的;它依原因而存在,同時又與它法作緣,它法也是遷流變化而存在。這種互相影響互相推動的關係,佛法簡稱之為因果關係。

因果法則,是遍通一切法的。如一株樹,有種子的因,與水、土、日光的緣,和合起來,生芽、抽枝、發葉、開花、結果。若是原因和助緣起了變化,樹的本身也就跟著變化了。人也是這樣,富貴、貧賤、賢明、不肖,都不是沒有因緣的。宇宙人生的真理,佛說如下三種:

宇宙人生的真理,佛陀說有三種:
1. 諸行無常 – 從縱的時間方面來說,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。
2. 諸法無我 – 從橫的空間方面來說,世間上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。
3. 涅槃寂靜 – 這是說明動亂變化,假合幻現物的最後都是平等無差別的。

1.諸行無常:這一真理,說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因果法則下不斷地遷流變化,其中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。在從前,或許不容易了解,由於近代科學進步,已經不甚難懂了。不過,世人也只能在諸法的流動變化上了達其外表,還不能達到諸法沒有不變性的究竟義。這諸行無常的真理,是從縱的時間方面來說明的。

2.諸法無我:我,在佛法裡有它特殊的定義。一般人總以為事物上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──我。依佛法講,存在的事物都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相,其中沒有什麼可以獨立自存的。如一幢房子,看來好像是整然一體,然仔細推敲起來,房子是由眾多磚、瓦、木、石、水泥、鋼根等等所組合而成的。我們五指伸開來,拳還能存在嗎?這說明了物體是因緣生的,只有假相,沒有實體。就是分析到了一微塵、一電子,也還是因緣的假相,沒有什麼獨存的個體。這諸法無我,是從橫的空間方面說的。了知空間的一切法,都是沒有獨立存在性的,如國家是由土地、人民、主權所合成的,人的身體是由四大筋骨血肉髮毛爪齒所合成的,生病之時,因人體由四大(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)所成,如有不調,必令人體感到不適。

3.涅槃寂靜:這說明了動亂變化、假合幻現物的最後歸宿,都是平等無差別 的。一切事物,是動亂差別的,也是寂靜平等的。如審細的觀察諸法,就可以發 現動亂差別的事物,即是平靜無差別。這種種差別歸於平等、動亂歸於平靜的 – 涅槃寂靜,如枝葉花騔的形色各殊,但對光的影子,是沒有差別的一樣。

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動激盪──無常無我上,了知水性的平靜一樣。波浪是依水而有的,波浪因風而起,風若息下來,水自歸於平靜。但這平靜不必要在風平浪靜的時候,就在波濤洶湧動盪不停的時候,水的本性還是平靜的。人在生死的流轉裡也是一樣,苦樂、人我、是非、好醜、動亂萬千,就在此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,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靜。上面講過,糾正我們內心上的錯誤,引導行為入於正軌,即達到此涅槃寂靜的境地,就可以得到生死苦痛的解脫了。
上來三者,佛教稱之為三法印,印有不可變更和確實性的意思。這三者是佛陀從因果法則上體驗得到的,因人的智慧不同,所以通達的真理也有點不同。

就以行政管理為例,假如發現員工不稱職、不盡責,那怎麼辦?首先作為管理階層,不能因為執著自己的偏見或權力而貿然行動,反而要客觀深入調查;雖然難免有些個人的主觀見解,但能嘗試站在該員工的立場去看整件事,綜合兩者的觀點來找出事實的重點,才作出理性明智的決定。在精神上已經過了一個正、反、合的歷程。“正”就是指最先個人主觀的直接反應;“反”就是透過對方的角度去理解整件事;“合”就是既非執著個人反應,亦非執著偏袒對方,而是找出事實的重點,始作出客觀的決定。這就是真能做到佛教所講“不執著”!

4
    • 就以行政管理為例,假如發現員工不稱職、不盡責,那怎麼辦?首先作為管理階層,不能因為執著自己的偏見或權力而貿然行動,反而要客觀深入調查;雖然難免有些個人的主觀見解,但能嘗試站在該員工的立場去看整件事,綜合兩者的觀點來找出事實的重點,才作出理性明智的決定。在精神上已經過了一個正、反、合的歷程。“正”就是指最先個人主觀的直接反應;“反”就是透過對方的角度去理解整件事;“合”就是既非執著個人反應,亦非執著偏袒對方,而是找出事實的重點,始作出客觀的決定。這就是真能做到佛教所講“不執著”!

      陳小明 發表於 2010年12月14日

    • 上來三者,佛教稱之為三法印,印有不可變更和確實性的意思。這三者是佛陀從因果法則上體驗得到的,因人的智慧不同,所以通達的真理也有點不同。

      陳明 發表於 2010年12月14日

    • 就以行政管理為例,假如發現員工不稱職、不盡責,那怎麼辦?首先作為管理階層,不能因為執著自己的偏見或權力而貿然行動,反而要客觀深入調查;雖然難免有些個人的主觀見解,但能嘗試站在該員工的立場去看整件事,綜合兩者的觀點來找出事實的重點,才作出理性明智的決定。在精神上已經過了一個正、反、合的歷程。“正”就是指最先個人主觀的直接反應;“反”就是透過對方的角度去理解整件事;“合”就是既非執著個人反應,亦非執著偏袒對方,而是找出事實的重點,始作出客觀的決定。這就是真能做到佛教所講“不執著”!

      陳明 發表於 2010年12月14日

    • 就以行政管理為例,假如發現員工不稱職、不盡責,那怎麼辦?首先作為管理階層,不能因為執著自己的偏見或權力而貿然行動,反而要客觀深入調查;雖然難免有些個人的主觀見解,但能嘗試站在該員工的立場去看整件事,綜合兩者的觀點來找出事實的重

      陳明 發表於 2010年12月1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