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唯心造:這裡所說的心,不是心臟的心,而是見聞覺知之心。因為人有一顆妙明真心,才能應物,產生意識,才能理解萬物,改造萬物,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。語言文字、文化知識、綱常倫理、科學成果、宗教等等,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?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台靈機,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,可以這樣說,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,也就沒有了人類以至社會的一切。
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,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它是從何處來?它是怎麼樣的?水有源,樹有根,找到了根源,才能真正明白,真正理解?
釋迦牟尼佛說:人的心性大而無所不包,細而無所不舉,天地日月,河海湖沼,一草一木,都含在如來性海之中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,自身肉體亦含在心內,如水能照月,電燈本體亦含在電燈光內一樣,收音機含有接收電波廣播的功能;人的心能裝下整個世界,而無所謂滿或不滿。
心之光體遍於虛空法界,所以叫如來性海,萬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,人的思維到那裏,心之光就到那裏。意念一動,萬里之外,心之光當下即至。心光之速為神速,超過物質之光速。
心在人身來說,也不在體內,也不在體外,無在、無不在,舉心動念,用到那兒,那兒就顯現其功能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種器官,六種功能,用那個,那個:同時用,同時起作用;所以妙明心又叫“六根之性”。因為六種功能都源於一心。
舉例:人用眼看物,眼只是條件,看是心看,不是眼看。就像人坐在屋內通過窗看見屋外之物,窗好比作眼,室內之人比作心;窗不能看,人能看,眼不能看,心才能看,所以才把眼睛叫“心靈之窗”。
聽的功能也是一樣,是用心來聽,不是用耳來聽;耳和眼一樣也是條件,是人體器官之一。沒有心,甚麼都聽不見。比如人的心高度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時,對其它事物則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;集中精神看書時,對電視裏人物主演的內容是甚麼?唱的是甚麼?不太清楚?不是沒聽見沒看見,只是沒有動心而已。
人睡著了也在聽,所以一叫就會醒。人身體上的一切功能,思維的功能,記憶的功能,錄音錄像的功能,放音放像的功能,以及身體各部份的感覺功能,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。人的妙明之心和各個器官的關係,就像電源和電器設備的關係,有電,設備就能運轉,沒有電,設備就只是擺設,毫無用處。
佛所說的千經萬卷都不離心,都是教人明心之路;千言萬語,苦口婆心。諸佛菩薩以慈悲為本,慈悲二字,也是以心為基,慈悲是指心說;慈悲之心,沒有設定在出家人身上,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;慈悲之事,何時何地不能做?何人何處不能為?
《心經》就是教人,認識自心,明白自心,這就要從般若去下手,這就是“道雖近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為不成”的道理。我們學佛也應如是看。
《心經》意思是說出透過修行而體證“空”的要義,以出世間的真實來超脫苦惱,從而到達解脫自在的彼岸境界。
在經題中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中之“般若”,是印度語,梵語Prajna的音譯。佛教經論的翻譯有音譯和義譯的兩種方式,音譯在特殊情況下才使用的。就如“般若”一詞,在漢語中沒有相應內容的概念,所以採用音譯。般若是梵語的音譯,我們顯然無法從字面上依文解義。
那般若是什麼呢?古德為了人們理解的方便,有時也譯般若為智慧,但它又不同於世間的智慧,世間的智慧是有限的,是夾雜著煩惱的,是有缺陷的,它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;而般若智慧則不然,它是無限的,是清淨的,是圓滿的,它能通達宇宙人生真相,徹底的解脫人生煩惱;是出世間的真智淨慧。可簡單解釋為高層面的智慧,能不偏不倚地認識事物的真正本質。
世間的聰明不離意識,可用於正道,也可用於非正道;如黑幫首領、印偽鈔、造假信用卡等等,這些人都是聰明絕頂;而智慧不是這樣,它是一個人內心在潛藏的對客觀世界,能正確認識的一種能力,這種能力,通過息心靜慮,正觀思維,久久不住,能夠把人人本具的心智,內慧開發出來,徹底認識宇宙萬有的真相。
“般若”從覺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,不是向外學有般若,向外學只稱聰明,不稱般若,唯有離境明心,明心生智慧,就叫作般若。

k;o;ko;kopkpok
admin 發表於 2010年12月1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