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釋迦佛誕大悲法會
我今灌沐諸如來,淨智莊嚴功德海。五濁眾生離塵垢,同證如來淨法身。-浴佛偈

在一年之中,四月初八的佛誕日,是佛教最盛大的節日,寶蓮禪寺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浴佛法會,紀念佛陀的誕生。浴佛節當天,大殿前放一水盆,裡面供奉太子像(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),衆多信眾會到寶蓮寺參加浴佛儀式,以香湯沐浴太子像,藉此洗滌無明煩惱以及多生業垢,祈求顯發本有的清淨佛性。

三(1) 浴佛節的意義

如同沐浴可以洗去一身的塵垢,打掃可以清除房間的垃圾,洗滌可以去除衣服上的汙穢……同樣,慶祝佛誕節,借浴佛儀式,提醒人們運用佛陀的智慧,洗去內心的染汚,淨化心靈,以佛誕來提醒人們應當「自淨其意」。這是佛誕的獨特意義。

三(2) 浴佛節的起源

2500 多年前,悉達多太子降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城郊外的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。此時鮮花滿園,香風四散,九龍吐水,沐浴太子,人天同慶,悲智雙運的導師降生人間。一年一度的浴佛慶典由此而來。直到今天,每逢佛誕,全世界佛教徒都以同樣的方式──浴佛來慶祝這位智者的誕生。大乘佛教國家以農曆四月初八日為佛陀誕生日,大乘佛教徒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慶祝佛誕辰儀式。

三(3) 浴佛節的流傳

慶祝佛誕的傳統起源於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代。 而在中國,最早有記載佛誕的史料《牟子理惑論》(東漢末年作品)說:「佛四月八日生」,因此,中國佛教以四月初八為佛誕,至少已沿用了1700多年。據《鄴中記》記載,後趙石虎命巧匠製作一輛載有佛像的車子,在佛誕日沿街巡行,供人們觀禮。可知早在魏晉時期,慶祝佛誕的活動便開始在民間流傳了。

傳到兩晉至南北朝時代,由於帝王貴族們信仰佛教,帶動社會中下層的崇佛之風,慶祝佛誕的活動也因而表現得生動豐富而多姿多采,終於演變成民間盛行一時的風俗。到了唐朝,佛誕節這一天已成為官方假日,不分朝野上下,普天同慶佛誕。

歷史記載,從唐太宗李世民因為修法門寺寶塔(公元631年)發現地宮中的佛指舍利以後,先後有唐高宗(659年)、武則天(704年)、唐肅宗(760年)、唐德宗(790年)、唐憲宗(819年)和唐懿宗(873年)等六位皇帝,禦敕佛誕節期間迎奉佛指舍利到長安供人們禮拜。據說,當時從長安到法門寺100多公里的路程,車馬晝夜不絕,長安城萬人空巷,傾城參加盛會。皇帝親臨安福門城樓頂禮迎拜,百官庶士沿街迎候……可見唐朝君主以天子之尊、傾一國之力,迎奉佛指舍利、慶祝佛誕的規模是何等的盛大!時序由中唐、晚唐,經宋、元而至明、清,隨著佛誕節慶普及天下的步履,相關的慶祝活動也逐漸步下宗教神秘的台階,走向更為寬廣的民間社會,最後成為民族傳統習俗的一部分。

當今,在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印尼、泰國、斯裏蘭卡、緬甸、日本以及韓國等地,佛誕節(或稱衞塞節)早已被列為公眾假期。

而在香港,自從1999年佛誕假期實施以來,各佛教道場在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統籌下,分成12區舉行慶祝佛誕大會;各道場在佛誕節期間以鮮花、水果等莊嚴道場,舉行浴佛典禮、皈依典禮、普佛上供、誦經、供僧、齋宴、懺摩、傳吉祥燈法會、光明燈會、報恩法會、金剛禪坐會、念佛會、消災會等法務活動,佛光普照天下,萬民同享安樂,歡愉的節日氣氛讓人們得以暫時拋卻一切煩惱與憂愁。這顯然是承繼著歷史的演進軌跡,希望把佛誕當做是一個中國文化傳統的載體,邀請全民參與,普天同慶。

三(4) 蒝荽餅的由來

新年吃年糕,端午節吃粽子,中秋節吃月餅,佛誕則吃蒝荽餅。蒝荽餅是用欒樨樹的葉混合麵粉及糖等而製成的一款藥膳小吃,具有清熱解毒、暖胃去癪之功效。因蒝荽餅入口味香帶甘苦,寓意人生有甜、酸、苦、辣的不同境界,但一切的「苦」,吃進肚子後都會變成「甘」。這種寓意使得蒝荽餅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。根據《廣州植物誌》記載,廣東一帶的民眾以吃蒝荽餅來慶祝佛誕的習俗由來已久。今天,蒝荽餅已成為慶祝佛誕必備食品,用以供佛,與大眾結緣,以期消災免難延壽祈福。